一、施术前的消毒
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指出,针灸治病一定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,切实做好消毒工作,避免发生感染事故。针灸前的消毒范围包括:针具器械、医者的双手、患者的施术部位、治疗室等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宜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具。
(一)针具器械消毒
针具器械的常用消毒方法有:
1.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针具器械用纱布包好,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。一般在1.0~1.4kg/cm2的压强,115~123℃的高温下,保持30分钟以上,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。
2.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器械放入75%乙醇内浸泡30-60分钟后取出,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擦于后使用。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(如“84”消毒液)内浸泡,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。直接和针具接触的针盘、针管、针盒、摄子等,可用戊二醛溶液浸泡10-20分钟。经过消毒的针具,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,并用无菌巾或无菌纱布遮盖好。
(二)医者手指消毒
在针刺施术前,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净,待干后再用75%乙醇棉球擦拭后,方可持针操作。持针施术时,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,如某些刺激需要触及针身时,应以无菌干棉球作隔物,以确保针身无菌。
(三)针刺部位消毒
用75%乙醇棉球擦拭需要针刺的部位皮肤,或用1.5%碘伏擦拭。擦拭时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。皮肤消毒后,切忌再接触污物,以防止重新污染。
(四)治疗室内的消毒
治疗室应卫生洁净,定期消毒净化,有良好的换气装置以保持空气流通。治疗台上的床垫、枕巾、毛毯、垫席等物品,要按时换洗晾晒,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无菌垫布、垫纸、枕巾则更好。
二、刺灸法的宜忌
(一)施术部位的宜忌
刺灸施术时,应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,以免发生不良后果。
1.避开重要脏器《素问·刺禁论》说:“脏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”对胸、胁、腰、背、缺盆等部位的喻穴,一般不宜直刺、深刺,以免伤及脏腑;肝、脾大,肺气肿患者尤应注意。针刺小腹部穴位前,应先令患者排尿;针刺尿湍留患者小腹部喻穴时,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、角度、深度等,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。
2.避开重要器官组织眼区穴位,针刺不宜大幅度地提插、捻转;后项部深层为延髓,脊柱的深层为脊髓,均不可深刺。如《素问·刺禁论》指出:“刺头中脑户,入脑立死。”
3.避开某些特殊部位大血管附近的喻穴,如人迎、委中、宾门、气冲、曲泽、经渠、冲阳等,应避开血管针刺;乳中、脐中一般不刺;小儿卤门部位、头缝尚未骨化部位则禁针;皮肤有感染、溃疡、创伤、瘢痕或肿瘤的部位,不宜针灸。
(二)患者状态的宜忌
中医师承认为,患者体质和机能状态不同,针灸时应区别对待。
1.体质状态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,确定针灸治疗量。一般来讲,凡是初病、体质强壮者,针灸治疗量宜大;久病、体质虚弱者和老人、儿童,针灸治疗量宜小,宜选用卧位。
2.机能状态刺灸前,还应注意患者的机能状态。对于大醉、大怒、饥饿、疲劳、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,不宜立即针灸。对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,医生应在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,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,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。妇女行经时,若非为了调经,亦慎用针刺。孕妇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者,应慎用针灸治疗。孕妇下腹、腰低部及三阴交、合谷、昆仑、至阴等具有通经活血功能的喻穴,应禁行针刺。
(三)病情性质的宜忌
患者病情程度与疾病性质不同,宜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。
1.病情程度气血严重亏虚者(如大出血、大吐、大泄、大汗的患者),不宜针刺;形体极度消瘦者(如癌症、慢性肝炎晚期等患者),不宜针刺;传染性强的疾病和凝血机制障碍患者,一般不宜针刺治疗。
2.疾病性质一般表证宜浅刺,表寒者应久留针,表热者应疾出针;里证宜深刺,里寒者可用补法、灸法,里热者应行泻法;虚证宜用补法,虚寒者宜少针多灸,虚热者宜多针慎灸;实证宜用泻法,表实者宜浅刺,里实者可深刺;寒证宜深刺,久留针;热证宜浅刺,疾出针,或刺络出血。